古人书上有"格物"一说不知道怎么格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06:38:52
知道一格物大师,叫王守仁.就是通过看一东西,发现世间万物的真理.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神,而且有没有人知道是怎么格的?

没有那么神,格物致知,出自于《礼记·大学》;
“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格物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
总所周知,中国古代对文学和哲学是比较看重的,而对科学与自然则少有人专,因为在古代中国,一个人文学修养高,哲学理念高是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,而科学和自然等学科无非就是个手工艺人而已,地位低,所以古代尤其是宋代的格物致知,主要是指哲学思想上的。
宋代对格物致知的认识,大体分为两派,
一是程朱派:是通过用心体察观测世间万物,“即物穷理”,通过运用已知的知识,深思客观事物,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,按现在看来,属于朴素唯物主义。
一是王阳明派,即王守仁,是通过内心的认识,强加到对事物的分析上,简单划分,属于唯心主义。

发展到近代,尤其像我们学理工科的,也是赞同这样的说法并赋予它新内容,通过研究,试验,仪器观测来发现物质间的规律,格是手段,方法,过程,物是客观,致知是结果。

这个很难说,只能意会了,一般讲,格物就是去悟,去想,去探寻,去发现,去认识,去理解,去融会,格物就是把这些都包含在一起了。精神上就是心与物交流,与世界交流,与那看不见,但又无处不在的“道”交流。

听谁说的,王守仁格了七天竹子,屁也没格出来,以后他就不信了。王守仁自创了心学,讲究人性,讲究知行合一。
格物致知,儒家学说,有多种理解。水滴石穿,你能悟出什么道理?这就是格物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也是格物。
不过这样格物太不科学,有唯心主义的倾向。
最好的理解就是学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,科学知识本来就是讲述世间万物的规律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道”。
做学问没有捷径啊。